2011精神健康論壇以「珍視每一個人的價值-少子化時代的心身安適之道」為主題,邀請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李允傑主任委員、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馮清皇主任祕書、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林萬億教授、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郭東曜創辦人等專家與會,分析台灣少子化衝擊下的情況與因應之道。
一位與會聽眾提問:少子化時代,高等教育機構紛紛敞開大門搶學生,但學子態度不精進,學校又不希望老師當學生(怕影響校務財政)。教育者要如何珍視自己的價值,看到年輕學子的價值……?
這樣的提問,道出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矛盾與無奈,也讓與會專家們有感而發。台大社會工作學系林萬億教授建議,從釐清師生關係的定位開始,思考學生的處境、出路,以引導出適切的教學方式;而台北市教育局馮清皇主任祕書也鼓勵教育工作者,建立專業認同,組織專業社群,有助於維持動力,面對教育挑戰。
胡海國:創造自我價值感
面對這個時代的困局,一切還是要從調整自己的心念以及人際關係去建設。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即表示,精神健康的追求有三個層次:腦健康、心理健康、自我健康,意即創造意義感、價值感。而面對少子化的衝擊,建立每個人立足於家庭、工作崗位的價值感,也是維持心身安適的關鍵。
林萬億:價值觀帶來超低生育率
林萬億教授指出,台灣已進入「超低生育率」國家之列,除了有偶率降低、婚育年齡延後、女性勞動參與率提高等因素外,還有價值觀的影響。譬如台灣社會對未婚生子的接受度遠低於歐美國家,且普遍認為孩子要「自己照顧」,因此兒童照顧公共化的比率,相對偏低;另外,諸多價值觀變遷,如「立業須重於成家」、「不婚可以有性」等,也降低年輕人對生小孩的興趣。
而少子化現象的擴大,帶來人口老化加速、性別失衡、勞動供給不足、人際關係改變等衝擊;尤其,以往家庭的「兄弟軸」消失,「親子軸」過度聚焦,下一代青年人的人格特質,也將不同以往。
李允傑:協助健全青年人身心發展
青輔會主委李允傑對新一代青年人的特質頗有觀察,他認為,少子化的趨勢下,確實容易讓年輕人產生自我中心,抗壓性低、不懂分享等特質。他指出,在這種情況下,家庭、學校、政府等支持系統,更格外顯得重要。在他眼中,少子化雖可能為年輕人的人格發展帶來隱憂,但現代年輕人也具有一些優秀的特質,如高度熱情、創意無窮、執著的態度等,善用這些特質,健全青年身心發展,可以幫助其在未來人生旅途上找到心身安適之道。
馮清皇:問題,也是契機
少子化的現象,也衝擊了家庭、教育環境和孩子的生活經驗。台北市教育局馮清皇主任祕書表示,從教師結構到教學方式,都正因為少子化而面臨改變,以台北市為例,就持續規劃小班、小校到併校的推動。
不過,馮清皇也強調,「問題也是契機」,他認為,少子化的現象正可以帶來教育新價值的建立,譬如學生人數減少,可以藉此推動教師人力的轉化,增置專任輔導教師;校舍空間,則因此可以更寬敞,甚至還可以提供社區活動使用,讓校園氣氛多元化。另外,「普通班在減班,資源班卻在增加」,這也表示對於弱勢學生的照顧,現在可以做得比以前更周到。
郭東曜:推動老人志工服務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創辦人郭東曜董事則分享中老年人因應少子時代的要領。他表示,養兒防老不可得,老年人更要自強。自強之首要,就是維持身體健康,保持好體力;其次是培養休閒嗜好,解決孤單寂寞。
另外,許多子女外地工作,無法照顧父母。郭董事說,鼓勵每個人都加入老人服務志工系統,也就是所謂「志工人力銀行」的概念。他說,在弘道基金會,舉例來說,南部年輕人若離鄉在台北工作,無法照顧父母,可以在北部加入志工,服務老人,由中南部的志工協助照顧中南部的父母。
三五成群‧用心關懷
論壇尾聲,胡海國教授指出,全民可透過「精神健康之道」的操練,充實腦力,感受幸福。尤其,組成三五成群的人際團體,分享快樂、分擔煩憂,或是加入「精神健康家族」,如此一來,在少子化時代,人生仍不孤單,仍能確保精神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