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病因是多元的,但大多數人在追求成就、名位、金錢之際,卻忽略了對自己的身心保養與操練,一旦生病,卻期待醫師能使自己藥到病除,未考慮疾病是長期身心演變的結果,也未警覺到該檢討自我生活環境與型態,並配合調整。人命關天的疾病,需要靠人與人彼此互相幫助的事業來處理,然而現下醫病雙方卻以商業化的角度來看待,顯然是一種社會乾枯的現象。
又如虐童事件層出不窮,立法院為此通過了加重刑罰條文來遏止虐童事件,這也是社會乾枯的另一種表現。孩子是國家、社會未來之所寄,應找出根本的原因與處理方法。在束手無策下訴諸法律,效果是有限的。
在3C時代,每個人都忙著賺錢、忙著交際,看似忙碌的生活,卻因其內涵的空洞而無法累積豐富的自我。這般簡約化的世界,也是社會乾枯的表現。臺灣社會乾枯的另一個面向,還表現在生命教育的缺乏上。許多孩子從寬廣的網路知識領域中學習,然而在講究速效、充斥權勢、金錢「勵志」資訊的環境中,容易成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很難尊重並善用生命。他們有如走在稜線上,或許可以成功,但若心智不夠突出未能成功,可能會一輩子認為自己是失敗者,無法看到生命向其他方向發展的可能性。
其實生命是多元性的,每個生命都值得尊重。我見過一位母親,她的長子自幼聰穎過人。為了栽培他,父母不惜變賣家產供他出國留學。然而當學成之後,他既滯留國外不歸,也不理睬家人。相對的,次子資質魯鈍,父母經常責備他不爭氣、不努力用功,後發現次子原來是邊緣性智能不足者。雖然天賦不佳,但是他肯腳踏實地在修車場當小工,同時常常為母親著想,例如帶個車輪餅給母親吃,特殊節日送母親禮物。這位母親提到兒子時覺得真是百感交集,表示次子才是自己「人生幸福之所在」。
處在這個氣氛低迷的時刻,首先我們可以轉個方向來看,去珍視每個生命的可貴性。舉凡大自然中的生命,尤其是成長中的小生命,都有其好生之德,都應該被好好養育與栽培。過去的觀念鼓勵追求高學歷,認為書念得愈多愈好,然而目前的環境中,碩博士充斥,高學歷者不願從事腳踏實地的工作,因此正是重新檢討渴望高學歷價值的時候。我們應該把目標訂在個人能力所及,從事既可服務社會人群、又方便謀生的位階上。尤其在現代,資訊不再是知識份子的專利,現在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過去累積的知識,把它應用到現實生活層面。
至於在生活本身方面,我鼓勵大家必須多與人互動,尤其是經常要跟家人、親友保持連繫,與三五好友成群活動,增加彼此的歸屬感(精健道第10、12道,摘自本會出版書籍「精健道」),體會人與人互相關懷、共同成長的價值高於有形物質的追求,這是面對多舛人生應有的一個重要的態度。現今因經濟停滯,一職難求。如果能找到一份工作,就應該認真用心全力以赴,從中體會工作的豐富性,即心態上體認工作的目的不只是賺錢,很重要的是服務他人。人生的目標,應該放在以自己的腦力能學習、發揮到多高的程度,如何讓自己的表現獲得大家的肯定,從而得到應有的報償,才能得到更高層次的收獲(精健道第9道)。
臺灣社會的乾枯性,確實需要雨水的滋潤。傳統上民眾彼此互相體諒的精神,在現代社會中已經非常淡薄。我認為乾枯的臺灣社會,真正的灌溉甘霖,是要啟動尊重生命、互助合作的精神,以渡過危機,讓社會和諧進步。因此在社會的常態運作中,應把法律放在第二防線,將人性中的善良面與互助面,做為先行運作的動力,重新開啟對生命的尊重,強化人與人之間的互助與關懷,才是正途與捷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