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演變,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也面臨挑戰。臨床工作中接觸的案例,除了傳統的婆媳相處問題外,也有不少人會埋怨子女對自己不理不睬。這類個案通常是60至70歲左右、具傳統價值觀念的族群,他們一輩子辛勤工作養家活口,對上要孝敬、奉養父母,對子女也照顧得無微不至,尤其對子女的付出更是不計代價,最後卻落到滿腹苦水。
有位個案,是近70歲的婦人,丈夫意外過世後,兒女因遺產分配而產生家庭紛爭,導致婦人出現睡眠障礙的問題,抱怨頭暈、腸胃不舒服等身體不適,對子女不斷訴苦與嘮叨,女兒陪著她到處求醫都檢查未果,最後勉強同意到精神科看診。經過會談後,逐漸透露在丈夫過世後,媳婦對自己冷言冷語、兒子不理不睬、女兒處處批評她,讓她自覺一無是處,對子女感到失望和氣憤。好像過往美滿的家庭生活,隨著丈夫去世一切成空。
治療中,婦人開始可以輕鬆地描述丈夫在世時的美滿家庭場景。雖然夫妻兩人嗜好不同,丈夫喜好動態活動,婦人則喜歡靜態的活動,但並未影響家庭的溫暖。過去她也喜歡跟老同學、朋友參加活動、加入社團、聽音樂會,尤其喜歡田園交響樂之類的曲目。雖然現在仍喜歡這些音樂,但反而會勾起對美滿家庭破碎的感傷情懷。
從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顯然婦人對兒女的期待完全落空,兒女對其不禮貌、不關心的言行,令她受創極深。丈夫過世也讓她失去家庭重心,原來經營家庭的能力似乎瓦解,無法在家庭中維持主導的地位。其實,上了年紀的父母輩長者,面對已成家的兒女時,需要設法了解他們的生活態度與方式。透過了解,就可以重新學習讓自己樂活的方式,擁有健康的生活態度與習慣,活出自己的一片天。
就心腦操練的觀點,我有幾點建議可以做為參考:
(1)如前文提及的婦人,她喜歡田園交響樂,我就引導她從自己熟悉的音樂,也就是過去的生活內容,作為延續過去生活習慣及態度的基礎。雖然家庭發生變故,但仍可與過去的同學朋友在一起感受三五成群的生活樂趣,也可以重新參加過去習慣的團體活動,或與好友一同組團旅遊。
(2)有前述困境的人,要有效地面對人生的失落和不安的感覺。因為失落和不安產生身體不適的症狀,除了做常規的內科、家庭醫學科檢查外,也要安排精神科或心身醫學科門診,以利處理、改善這些不良的心理壓力反應,與連帶產生的種種身體不適。症狀嚴重時,精神科醫師可能會開一些抗焦慮或抗憂鬱藥物做短期治療,以減輕使個案痛苦不堪的身體症狀。
(3)身體症狀改善後,不能、也不必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建議個案學習一套足定氣靜的操練法,增加身體與心境的放鬆與舒坦,使身心能有效耐受家庭變故後引起的內在不安感。
(4)建議面臨此類變故的朋友能試著去了解子女在新時代中的生活觀,以及現代社會中的緊湊步調與生活壓力。現代媳婦通常需身兼二職,既要照顧家庭子女,又得工作養家,生活上的壓力也是相當的沉重,腦力顯然不夠用,要每天心平氣和地對待公婆,有其難度。而且新時代子女講究獨立、自我負責,成家後也如此要求他們的子女,或許對父母也這樣期待。若能基於理解,如案例這類年長為人父母者,能夠開展自己家庭之外的活動,逐步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圈,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當兒女家庭需要特別的協助或幫忙時,就可以適時地關心,提供必要的建議與協助。如此就能培養上下輩互相了解、支持,同時各自能獨立安排生活及活動的相處模式。當家中有特別節慶,大家可以幸福地歡聚一堂,不會因為一直失落哀怨,破壞了本來可以發展的新的家庭氣氛。
由於時代的變遷,社會結構改變與觀念的變化,因此成年兒女在現代生活步調中,容易腦力不夠用。已成家的兒女輩與年紀漸長、不必再對原來家庭負責的父母輩,需要重新建立兩代間新的家庭氣氛與互動模式。為人父母的長輩可以活出自己的一片天,也讓已成家的兒女可以好好利用自己的時間,構建樂活的精神。如此一來,既有的親情,在新的家庭結構與功能、家庭成員互動模式下,得以滋長。這應該是現代台灣社會成年人,值得學習的人生課題。
|